轴承百科 >> 第三章 体系形成阶段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10-10 12:53 历史版本5 274115 4 1 新增内容
上一历史版本 |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第三章 体系形成阶段

目录

第三章体系形成阶段

(1958~1977年)

 

这一阶段是国家“二五”、“三五”、“四五”至“五五”初期,围绕实现农业机械化、三线建设和“大打矿山之仗”的要求和目标,全国各省市相继建设了一批大中小型轴承企业,先后建立了哈、瓦、洛、上海四个轴承生产基地和一批军用轴承生产基地;建成了西南西北两个三线轴承生产基地和38个支农轴承厂;轴承工艺装备和测试仪器水平得到提高;行业科研院所和职工教育系统初步建立;全行业为机械工业各主机行业和军工发展开发出一批新产品;并成套地承担了援助世界友好国家的轴承建设项目。上述一切标志着我国轴承工业初步形成了体系。

第一节 建设一批大中型轴承企业

 

19583,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会议。毛主席在会议上指出:“改革农具群众运动,应该推广到一切地方去,是技术革命的萌芽,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意见”,随即全国掀起了农业机械化运动的高潮。

一、全国农具滚珠轴承化

 

195855,一机部、农业部、交通部等七部委联合举办的“全国农具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展览会展出了4000多件展品,绝大多数是工农群众创造和改进的农业机械和农具。展览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陈云、谭震林等参观了展览。全国人大委员长刘少奇在参观过程中说:“这样的技术革新运动象一部车子已经开动了,永远不会停止”。从19585月到8,《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社论,号召全国农具滚珠轴承化。1958726,《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农具革命是一件大事”的社论指出:“农具改革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中心问题,而在一切运转工具中,实现改革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中心问题,而在一切运转工具中实现滚珠轴承化,又是当前农具改革的中心环节”。社论还提出了当时农业半机械化的重要标志,就是运转工具滚珠轴承化。正是在农业机械化的带动下,工具滚珠轴承化在全

国城乡迅速展开。

为了推动全国农具滚珠轴承化,1958722,由中央委托河南承办的晋、冀、鲁、豫、陕、苏、皖、京八省市参加的全国首次滚珠轴承展览会在郑州开幕。展览会分14个展馆,展出滚珠192,轴承1331,其中河南7个展馆,展出滚珠166,轴承1031件。展览期间,来自河北、山东、江苏、北京、安徽等地的代表5000多人参观了展览。

19588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河南省委领导同志的陪同下参观了八省市滚珠轴承展览会。在河北馆,周总理仔细观看了土办法生产的轴承,并且问的很详细,在展览馆参观了两个多小时。

毛主席非常关心农业机械化。195886日下午毛主席到河南新乡七里营视察。当时,七里营乡按毛主席指示的道路建立了七里营人民公社。毛主席询问了这个公社的情况,并且参观了这个公社的滚珠轴承厂,仔细地观看了用土法生产滚珠轴承的过程,对这个小厂在两天时间内就生产出5000个滚珠,极为称赞。

822日《河南日报》报导:毛主席在谈到农具改良问题时,提到了滚珠轴承问题。毛主席说:“各级党委要摸清情况,全省全区有多少农具需要改良,多少农具需要装上轴承,订个规划,那种先改,那种后改,什么时候完成都要有个具体安排。”毛主席的指示对推动全国农具滚珠轴承化和轴承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轴承工业发展史

二、城乡土法上马造滚珠轴承

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国城乡迅速掀起了农具滚珠轴承化的高潮,广大农村、乡镇土法上马造滚珠和滚珠轴承。当时,全国出现了两个农具滚珠轴承化的典型。《人民日报》在726日的社论“农具革命是一件大事”中指出,一个是安徽阜阳地区,只用了10天时间,就建了793个制造滚珠轴承的厂点并制造出15万套轴承。该地区已有622个农业合作社制造滚珠轴承,并有33个乡、175个农业社的2000多个生产队实现了新式农具滚珠轴承化。另一个是河南浚县只用了20天的工夫就在全县每个乡镇建立起滚珠轴承厂点,许多农具实现了滚珠轴承化。该县19个乡镇、19个农业社已建立了84个滚珠轴承厂点,生产滚珠92.3万个,轴承31225,改制农具30000多

1958年下半年,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土法上马的滚珠轴承厂点数以万计。据1958年新建和转产的100多个地方轴承厂的统计,生产各类轴承2800万套。例如,哈尔滨轴承厂全年提前完成1510万套轴承,1957年产量翻了一番半。据农机部统计,1958年下半年农具滚珠轴承化高潮中,全国各地生产土轴承1.2亿套。但这些土轴承大部分生产粗糙,材料劣质,精度低,寿命短,有的根本没法使用,造成很大的浪费。因而,这些土法上马的轴承厂点也很快自生自灭了。

三、建设一批大中型轴承企业

1958613,中共中央批准了一机部《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轴承工业安排的报告》和一机部提出的在“二五”计划期间新建和扩建七个大型轴承工厂,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各建一个至几个中小型轴承工厂的建议。根据上述中共中央的批示和一机部的报告,全国陆续兴建一批大中型轴承企业。

(一)、建设北京轴承厂

19583月开始筹建的北京轴承厂是我国第四个大型轴承企业,也是

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自行成套设备现代化轴承生产企业。原计划年产1000,经几次调整,最后确定建设规模为700万套,系综合性的中型轴承厂。主要服务对象是生产汽车、拖拉机、机床及航空工业配套需用的球轴承和滚子轴承,机床用的精密轴承,飞机发动机系统、起落架系统、螺旋浆系统需用的滚子轴承等。

工厂于19586月开始建设,1962年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272万元,主要生产及辅助厂房均已基本建成,并安装了140余台工艺设备,有职工2700多人。1960,部分车间开始试生产。由于国家经济困难,整个工程被迫停止建设,只能维持100万套的生产能力。1965,为支援三线建设,北京轴承厂一分为三,支援虹山(安顺)、贵阳、兰州轴承厂建设。

(二)、筹建杭州轴承厂

根据1959年一机部洛阳会议精

,在杭州半山建设第五个大型轴承

图3-1 杭州轴承厂图3-1 杭州轴承厂

企业—杭州轴承厂。原设计规模年

1000万套中小型球轴承,品种30

多个,总投资2500万元。按照年产中

小型球轴承1000万套的方案,在杭州

市新建工业区石桥回龙村动工新建厂房。1959-1960年共投资103953万元,建成了金工、锻工、钢球等车间。将原杭州轴承厂设在艮山门坝子桥试制工场的三个车间,195910月先后迁入新区投产。1960年试制成功新产品15个品种,轴承产量6.38万套,形成了轴承制造业的初步格局。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杭州轴承厂的建设被迫下马,只维持了一个中型企业的规模。

(三)、建设成都轴承厂

1958年建厂,当时,一年只能生产一个类型20个品种的球轴承16万套,总产值仅61万元。根据一机部1965年对成都轴承厂扩建的精神,1966年初开始实施扩建工程。同年10月由上海滚动轴承厂迁来340名职工,72台设备支援成都轴承厂,逐步发展成为我国轴承行业的骨干企业之一。

(四)、组建苏州轴承厂

苏州轴承厂是由苏州滚动轴承厂、苏州滚珠轴承厂、苏州沱浪针轴合并成立的,厂址在仓米巷半园内,1958年11月正式成立。当时全厂职工282人,主要设备有皮带车床,自制拉车,手摇台式磨床等共86台。建厂时固定资产6.5万元,建厂过程中职工艰苦创业自制了一些专用设备,在短期内生产出205、3082314三个品种共2676套轴承。但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工人也缺乏生产轴承的专业技术,生产出来的轴承精度差、光洁度低、噪音大,结果职工辛辛苦苦干了两年多,还是亏损34.4万元。1962年6月,苏州市重工业局下令停止轴承生产。1962年7月,苏州市政府将“苏州轴承厂”改名为“苏州滚针厂”。当时国防工业急需的配套滚针,大部分由国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能满足需要。苏联就曾以18支直径啊×8毫米的滚柱向我国勒索相当于一头大肥猪的代价,1961年苏联又停止了滚针的供应。这种霸权主义行径激发了职工的爱国热忱,自力更生造出了“争气针”。1970年3月,成立苏州轴承厂。1973年完成了下达的70个2类轴承的试制任务,生产发展很快,后来被一机部定为全国轴承行业重点企业。

(五)、建设新疆轴承厂

该厂是我国西北边陲建设最早的国有轴承生产企业,1958926日建厂,原设计年产轴承300万套,195951日试制出第一套轴承产品,并于当年批量生产。1974年设计规模改为150万套。

新疆轴承厂建厂初期,职工只有280,是一个年产3.5万套轴承的小厂。1971,职工人数634,各种设备达到180,年产轴承45.18万套,工业总产值532.89万元的中型企业,能够生产027类轴承、30多个品种的产品。

另外,发展较快的还有重庆、上海滚动、上海新华、上海红星、上海钢球、

无锡、广州、长沙、贵阳、云南、徐州、南通、杭州、合肥、龙溪、济南、青岛钢球、洛阳东风、山西祁县、大同、内蒙、集宁、佳木斯、邯郸厦门等27家轴承厂。

四、建设哈、瓦、洛、上海四个轴承生产基地

一五”期间,国家又加大了对哈、瓦、洛三大轴承厂的投资,进行了扩建和技术改造。并且开展了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提高了企业的技术素质。上海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在“二五”期间统一规划,全面整顿上海轴承行业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上海轴承工业的规模有了很快的发展。

(-)哈尔滨轴承厂

1958,哈尔滨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提出了“基建、生产双跃进”的口号,组织轴承生产大跃进。因此,职工由1957年的3488人猛增到9517人,设备由1957年的604台增加到1024,轴承产量从1957年的604万套增加到144.58万套。

根据哈轴生产规模发展的需要,哈尔滨市把一厂区周围的“双合盛”、“恒祥东”、“和聚公”三家油坊,以及“军粮四厂”等四个单位的地段,共计1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面积,划拨给了哈轴。1959年一机部批准哈轴第四次变更设计规模方案,年产轴承2826万套,总投资6300万元。

1958年至1960,哈轴开发了新厂区,先后建成1号、2号、3号、5号、6号五个大厂房和木工厂房与炼钢厂房部分并对钢球车间锻工车间配变电所、空压机站等车间进行了扩建和改造,建筑厂房面积16万平方米,等于原来厂房的6.2,上述基建等项目总投资6221万元。到1960,哈轴职工发展到11217,设备增加到1710,当年轴承产量达到1783.94万套。195811,上级对哈轴生产的轴承品种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分工,457类大型产品转给洛阳轴承厂生产。从此,哈轴主要生产小型球轴、精密机床主轴轴承、电机轴承和航空仪表轴承;生产车间从过去以工艺原则划分改为以产品类型划分,组成从车工到成品的封闭式生产车间。

1959,哈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在全国“群英会”上授予哈轴“为把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锦旗。195912,哈轴被一机部、农机部、中国第一机械工会授予“跃进红旗厂”。

1962年起,哈轴进行了全面整顿,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轴承产量稳步上升。1966,轴承产量达到1462.43万套,品种完成1460,工业总产值达12489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瓦房店轴承厂

一机部汽车工业管理局于19587月批示同意,瓦轴按年产1000万套轴承的生产能力进行扩建,(后来调整为700万套,整个扩建任务要用3年时间完成)1958年扩建工程总投资为1231万元,全年开工土建项目24个。其中主要项目的1号自由锻厂房、1号压力机厂房、精密和热处理车间厂房的土建工程都在1958年底竣工。与此同时,购置了机械设备55,基本上做到了基建工程当年施工、当年投产、当年收益。

1959年国家投资1500万元,瓦轴自筹资金500万元,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单位。当年扩建竣工的锻工、热处理、磨球车间、大型车间的投产,对解决生产薄弱环节,对完成国家急需的大型轴承、特别是轧钢机、矿山机械所需轴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精密车间的投产,标志着瓦轴结束了只能生产普通级标准轴承的历史。

1960,国家在“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和经济困难的形势下,继续拨给瓦轴900万元,用于厂房扩建收尾工程和设备安装,使第二生产工场于717日全面投入生产,当年生产轴承9000,提高了瓦轴的生产能力。1960年瓦轴实际完成投资1303万元,为投资额的1346%,并提前3个月完成基建计划。

三年间,国家给瓦轴总投资4000余万元,建筑面积扩大了46000平方

,除锻工车间按年产量450万套规模设计外,其他厂房建筑均按年产轴承700万套、平均单重2.95公斤,进行设计施工,为扩大轴承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建基础。

1962年开始,瓦轴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八字”方针和“工业七十条”,对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加强财务管理和技术管理,产量和品种有了很大的发展。瓦轴从1958年生产出第一套铁路轴承开始,就不断的开发研制新产品,每年开发新产品100多个品种。

()、洛阳轴承厂

洛轴建成投产后,其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和品种产量都有了较快的发展。1959,生产轴承342个品种,轴承产量112.8万套,分别超过原设计品种的51.3%和设计产量的14.2%,提前两年达到了国家要求洛轴于1961年达到的设计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二五”“三五”期间,国家投资对洛阳轴承厂进行了两期扩建、改建,扩大了生产规模。

195810,国家针对外径200毫米以上的大型轴承和外径400毫米以上的特大型轴承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一机部给洛轴下达第一期扩建任务,要求洛轴年产特大型轴承7500,大型轴承40万套。同时,全厂按年产1500万套、总重量18240吨的长远设想规模,相应增加锻工、工具,机修的生产能力,新增厂房建筑面积31090平方米,设备752,总投资为

414.31万元。

洛轴第一期扩建工程,以特大型车间和大型车间厂房为主。其中,特大型轴承车间扩建是苏联技术援助的75项重点工程之一,由苏联提供成套工艺装备,检查测量仪器和生产技术资料,并派专家指导。扩建部分的工艺设计,除特大型工艺由苏联专家负责指导外,其余均由洛轴工艺部门独立编制设计。工程于1958年先后开工,195912月陆续投入生产。锻工车间于1960年开始扩建,次年竣工。

按照签订的中苏协议,苏方从1960年到1961年供应生产特大型轴承的关键设备17种75台;检测仪器14种46件,后业因苏方撕毁合同,共供应22台旧设备,而且大部分不能开动,能直接安装使用的只有3台,因此,严重影响工程的建设速度。在当时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情况下,钢铁、石油、矿山、国防等战线急需特大型轴承。洛阳轴承厂急国家所急,决定试制特大型轴承。用一号仓库作厂房,安装了几台普通设备,抽调一批技术人员和干部、工人组成了试制小组,在仓库里开始了试制特大型轴承。洛轴技术人员自行设计,由机修车间工人突击制造成功了一台土设备M1500落地磨床,用以磨加工轴承套圈的内外径和沟道,突破了加工特大型轴承的难题。集中了九台立式车床改为专用设备,广大技术人员和工人反复试验,日夜奋战,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1959年3月,洛阳轴承厂试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套外径1.03米、净重1765公斤的特大型轧钢机用四列圆锥滚子轴承777/650。同年10月,又试制了外径1.22米、重量3994公斤的特大型四列圆锥滚子轴承10777/650 。

1959年下半年开始建设特大型车间,边基建、边生产的条件,

逐步形成批量生产能力。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在自力更

生、发愤图强的精神鼓舞下,1961年,我国自行设计,自已

建造,初具规模的特大型车间正式建成投产。从此在洛轴我

有了单独的特大型轴承车间。

洛轴从1958年正式验收投产,到第一期扩建,生产发展很快,受到上级的表彰。1959年12月,被一机部、农机部、中国第一机械工会工会评为“跃进红旗厂”,荣获“跃进红旗”匾,同时也被河南省评为“跃进红旗厂”。

1963年由于洛轴承生产能力增加,而生产车间能力不足,经一机部批准,进行了第二期工程扩建。1966-1969年,将自动化厂房中跨改建为308轴承自动线,设备由国内进行协作配套;1966年,将第二生产厂房南两跨改建为精密车间和203轴承生产线,从工艺到建筑公司公用设施全部由洛轴自行施工,1966年上半年基本建成投产。

洛阳轴承厂建厂以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我国轴承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1966年在全国工业交通工作会议和工业交通政治工作会议上,被推荐为“大庆式企业”。

(四)、上海轴承行业结构调整

上海轴承行业生产规模小,厂区过于分散,产品重复、质量不稳定,这与整个上海工业体系发展规模是不相称的。为此,上海市提出了统一规划,并以“并厂创建、投资新建、转产组建”的方式,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全面调整上海轴承行业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上海轴承生产经营规模发展。

1、并厂创建上海滚动轴承厂   1958年4月18日经上海市机电工业局批准,以秦福兴五金轴领铁工厂有限公司、上工轴承厂股份有限公

 
司为主体,与金陵铁工厂、华联汽车材料制造厂,以及振艺汽车配件制造厂合并创建上海滚动轴承厂。同年5月,在上海滚动轴承厂组建之际,四达轴承厂、立新轴承厂、大新机器厂、顺兴汽车材料厂、伟力汽车材料厂等12个卫星协作厂也一起加入上海滚动轴承厂。
建厂初期,职工有800多人,占地面积1.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77万平方米,厂房全为砖木结构,大都是三、四十年代陈旧设备,生产轴承的专用设备很少,生产能力较低,1958年生产能力达到76.19万套。1959年开始试生产7002136仿捷克产品,为柴油机配套,当年生产3347套。1959年上滚还利土设备,为上海重型机器厂制造1.7米9类特大型轴承。1960年6月,上滚迁往新兴工业区闵行,同年11月经上海内燃机配件公司批准,上海汽车轴承厂并入上海滚动轴承厂。上滚厂迁往闵行后,1960年自筹资金335.91万元,扩建了厂房,增加了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拥有了专用生产设备303台,生产品种发展到0、1、2、3、4、6、7、9八大类产品,1960年轴承产量达到48.6万套,品种371个,工业总产值1766万元。
2、投资新建上海钢球厂     为了提高上海轴承行业的钢球自配率,并适应上海地区自行车工业的发展,上海内燃机配件公司根据上海市机电工业局指示,从1957年8月筹建上海钢球制造厂,厂址选在浦东陆家嘴537号。1958年4月27日上海钢球制造厂正式成立,建厂初期的生产纲领,年产钢球28000万粒,年产值822万元,利润123.3万元,总投资186.54万元。1959年6月正式生产轴承钢球,1960轴承钢球产量776万粒、品种22个、工业产值217.8万元,1963年产量上升到3904万粒。1966年春上海钢球制造厂改名为上海钢球厂,钢球厂量达到1.3亿料左右。
3、转产组建红旗、红星和上微厂      从1958年到1960年间,为了适应上海轴承行业的经济规模扩展,进一步提高轴承自配率,在上海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在实施“并厂创建”、“投资新建”战略的同时,还以“转产组建”的方式,从其它行业中转产组建了三家新的轴承厂。经旗滚动轴承厂(上海振华轴承总厂前身)1958年7月,由经销轴承的上海五金采购供应站、上海五金机械公司、上海五金交电公司、上海黄浦区五金交电公司、群力五金商店五个单位,联手合并组建,同年11月更名为红旗滚动轴承厂。红星轴承厂(原上海红星轴承总厂前身)1958年6月,上海新成区俞宝昌铁工厂,李绵昌机器厂、华达机器厂和荣球机器厂等四家公私合营小厂,以及32个工商自发户组织起来成立联管组,主要从事煤球机、打蜡机、电磨石子机等日用产品制造。1959年1月,在联管组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红星机床厂,生产G615机床和力车轴承的钢球,不久又转产轴承,1962年更名为红星轴承厂。上海微型轴承厂  为了适应我国工业发展的需要,
图3-4 上海微型轴承厂产品

 1960年7月,上海旋转电具公司决定,将大威电机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