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轴承厂
江西轴承厂历史沿革(1966年---1987年)编辑本段
1966年6月,上海红星轴承厂与南昌轴承厂部分人员,为建设“小三线”搬到宜春湖田,组建江西轴承厂,隶属机械厅,当时职工183人,固定资产(原值)83.20万元。翌年增至386人,年产轴承8万套,产值31.50万元,实现利润9.29万元。1973年连年亏损,1976年亏损120.50万元,1977年4月,宜春地委和省机械厅党组织对厂党政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整顿,并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制订了岗位责任、考勤、设备维修保养、经济核算、质量检验、安全生产、生产交接班等七项制度。突出抓了产品质量,拟定了《关于整顿产品质量的若干决定》,坚决做到不合格产品不流出厂。当年扭亏为盈,上缴税利24.20万元,1980年开始推行经济管理责任制,对车间实行产量、产值、质量、利润四大指标考核,开始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1982年开始全面整顿,1984年验收合格,1985年下放本市管理,实行厂长责任制。车间实行承包责任制,是年,生产轴承72个品种、268万套,产值950万元,利润110万元,获江西省经济效益先进单位称号。并获国家二级计量企业合格证书。1986年,开始使用微机管理,初步进入设备现代化管理阶段。1987年,该厂建筑面积为7.4万平方米,全厂设6个生产车间,20个科室,一个生活服务公司,一个钢球分厂和一个汽车队,职工总数达1498人,其中管理人员301人,生产工人1188人。职工中大专文化程度的有97人,占总数的6.5%;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489人,占32.8%;初中文化程度619人,占41.60%;小学文化程度的284人,占19.10%。技术素质方面,初级技术工人(1-3级)372人,占生产工人的31.4%;中级技术工人(4-6级)735人,占62%;高级技术工人(7-8级)34人,占2.8%。全厂固定资产(原值)1193万元,主要设备有454台,动力机械总能力将近60000瓦,机械复杂系数为4888个,电气复杂系数为5543个。1987年有固定资产(原值)1826.1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11.84万元,实现利润201万元,实现利税31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369元。继198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六好企业”,又评为“省级先进企业”,成为宜春二大中型企业之一。 产品刚建厂时无定型产品,1976年开始按国家机械工业部《生产纲领》中农业机械化所需产品计划生产,产品为中小型普通型轴承,其特点是批量大、品种少、重量轻、尺寸小、精度低。1969年生产逐步走上正规化。产品批量较大。1972年厂部设技术科,负责新产品开发。1980年根据市”浠髡瞬方峁梗“7”类园锥子轴承的车间转产大中型“0“类轴承,重新组建生产精密品(D级品)出口轴承的车间。1981年,小小型号精密度轴承203、204首次打入国际市场。此后,先后有8个品种远销美、西欧、东南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由于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机械工业调整时,国内市场也站稳了脚跟。1983-1987年产品创优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球轴承203、2034、205、212、20703先后被评为省优产品;水泵轴承20703和球轴承204,被评为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304、305被评为一等品,主要产品优质品率达到30.6%。自建厂至1987年,生产轴承260多个品种,各种规模配套钢球和低碳钢球50多个品种。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